English

四位澳督回归之际忆往事

1999-12-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里斯本记者 陈庆煜 我有话说

自1979年中国与葡萄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20年间,葡国政府先后向澳门派出5位总督。除末代澳督韦奇立外,其他4位澳督分别是伊芝迪、高斯达、马俊贤和文礼治。在今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前夕,记者分别采访了这4位前澳督,他们回忆起当年在澳门的岁月,并对澳门回归中国表示衷心的祝福。

伊芝迪,76岁,退役将军:我是在1979年葡中建交的第二天走马上任的。上任后,我极为重视密切同中国和近邻香港的关系。澳门对中国内地依赖很深,尤其澳门的水源和渔业资源等。中葡建交之前,澳门人心不稳,因澳门前途未卜,本地的华商们纷纷移至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地投资。所以,那时澳门经济一直停滞萧条。

1980年3月,我应中国外贸部邀请首次正式访华,邓小平接见了我。他在与我谈话时说,“两国关系已正常化,很多问题都明确了,澳门人民毋须担忧”。我回到澳门立即用邓对我的谈话安定人心,收到极好效果。

高斯达,67岁,退役海军上将(1981年任澳门总督):我在任澳督之前已直接和间接地对澳门各方面情况有所了解。李安道和伊芝迪2位前任澳督施政期间都遇到过许多困难。许多纺织厂的织布机械非常落后,都是在香港被淘汰后运来的。澳门成了香港的后院。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激起了中国内地企业和个人来澳门创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对澳门的经济技术发展十分有利。当时,葡国人不大关心澳门,公众只知道澳门同非洲的原葡属殖民地不一样。我本人也认为澳门是中国领土,只是由葡国管治。所以,我努力维护同当地华人社团的良好关系,同他们经常交换意见,共同磋商问题,直至发展到同中国内地建立直接联系。我先后邀请过广州市市长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访问过澳门。我也曾应邀访问过广州和珠海等城市。我对中国的友好行动赢得中国人的赞赏,一直被视为中国的好朋友。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期间,澳门公众舆论确实有过一阵痉挛。1984年10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马万祺,邓在谈到澳门问题时说,“告诉澳门同胞,要镇静,这不是急的问题,重要的是要保持香港和澳门的繁荣与稳定”。接着,葡国几位政界要员和我本人先后访问北京,了解到中国已考虑就解决澳门问题与葡方进行谈判,后来我建议葡国总统埃亚内斯尽快访华,1985年5月,埃亚内斯总统正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顺访澳门。次年,葡中两国便开始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

马俊贤,69岁,大学医学教授(1986年任澳门总督):我于1986年5月28日赴澳门任职。一个月之后的6月30日,葡中关于澳门问题谈判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我很感激在澳门的那段经历,它使我明白了很多问题。澳门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与葡在非洲的前殖民地完全不同。葡人和华人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华人精英很多,与我有过很好的合作。我钦佩澳门精神,希望她回归中国后继续发展繁荣。

文礼治,72岁,前海事部长(1987年任澳门总督):我到澳门赴任时,葡中两国已就澳门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规定澳门回归中国的过渡期为12年。我当时觉得12年结束澳门过渡期太短,有很多紧迫的事要做,语言和法律本地化等问题要突出解决。在这方面澳门不及香港,历史上葡未曾重视过澳门的教育,所以困难很多。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所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澳门顺利渡过了过渡期。

如何认识澳门在葡中关系中的重要性非常必要。我去北京访问过4次,每次都受到中国相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也曾与当时的中国总理李鹏会见。这是我在澳门任职的相同时间内,香港总督未曾享有过的礼遇。

澳门就要回归中国了,我对澳门的前途是有信心的,我衷心祝愿她的明天更加美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